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笔记 新编心理语言学 第二章 桂诗春

随笔记 第二章 语言的生物和生理基础

1 语言进化论
  •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发表不久,比较语言学家Schleicher就写了《达尔文学说与语言学》(1863),企图将进化论的学说应用到研究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但更有指导意义的是恩格斯的《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在这篇文献中,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人类起源问题,而且提出一个超出达尔文进化论的命题:“劳动创造人本身。”(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 神经生理学家Smith(1985)认为语言和意识在人类进化史上一起产生,意识可以理解为一个按规则操纵以符合码为形式的信息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根据其推断,语言是在Mousterian文化的后期(约10万年前)开始产生。

    1.1 人类发音器官的专门化
  • 人类的发音器官和其它动物的发音器官有不少相同之处,功能也大体一样。但人类的发音器官的主要特点是恩格斯所说的:“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这些有限的音节可以搭配成无数的声音组合,使语言成为人类独有的符号系统。(人类的发音器官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和劳动与直立分不开)

    1.2 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
  • 成为人类的物种属性而被遗传下来的不单是发音器官,而且还有语言能力。关于语言能力是否为人类独有需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看看儿童在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依靠本身天生的能力创造某种语言系统?第二,能否教一些大脑缺乏语言专门化功能的物种(如猿类)学会人类的语言?
2 语言能力的遗传性
  • 环境决定论: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的,是环境作用的结果。(解释不了为什么和人类生活在同一世界的其它动物不能习得语言)
  • 天生论:语言能力完全是天生的(解释不了为什么离开人群的儿童学不到语言)
  • 相互作用论:小孩子生下来不一定具有某种语法/语音/语义的范畴和规则,但是他却具有某种组织经验的潜在能力,以发现、了解和产生符号,并用于交际。这种潜在能力是天生的,但只有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挥。
3 大脑和语言

  • 美国人Edwin Smith在1862年曾经获得了一份古埃及人的文稿,上面提到大脑损伤的后果,这份纸卷的有些部分是关于公元前3000年的。它提到48个个案,其中一个个案说言语能力的丧失可能和头部外伤有关。这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失语症。
  • 古希腊Hippocratic学派的学者注意到脑部损伤会引起对侧瘫痪。
  • 18c 差不多所有语言紊乱的现象都被人注意到了。
  • 真正从临床解剖学的角度观察的是19c的法国人Broca。1863年的巴黎人类学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宣布他的发现:一个大脑第3左额回受到损害的病人丧生了说话能力,因此大脑的这个区域(后成为布罗卡区,而这种病呗称为布罗卡失语症)应该就是“言语中枢”。(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证实了Broca的说法,而且揭示了更多的事实)
  • 1874年,德国人Wernicke又发现了大脑后第3颞上回如果受到损害,得病的人不容易理解口语和一些书面语。这个区域也就叫做韦尼克区。

    从此失语症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医生、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注意。但大家的出发点往往不一样,研究方面也不一样。靠观察失语症来研究言语的神经学很容易忽略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的关系,因此有科学家主张建立独立的言语神经心理学,简称神经心理学。

    神经语言学是脑科学、行为科学、临床科学的综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使得更准确的了解大脑的语言区: EEG, CAT, PET, MRI。CAT和MRI扫描可以提供大脑解剖的精细图像,PET扫描没那么细致,但可以显示人们在做各种作业时大脑的那些最活跃的部分。

    e.g.  1997年纽约的一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神经科学教授Joy Hirsch博士使用功能磁共振成相术fMRI来观察12个流利的双语使用者,6个是从小就学双语,而另六个是青少年时才学第二语言。每个受试都在fMRI扫描仪前使用第二语言无声地独白前一天发生的事情。实验者不让受试发出声音,因为一发音头部就会轻微活动,使图像模糊。图像显示两类受试不会因为习得年龄不同而在韦尼克区里呈现差异;但对布罗卡区的扫描却呈现另一种图景,青少年才学第二语言的受试的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布罗卡内处于不同的位置。(即当他么用母语和用第二语言思维时牵动的是不同的区域。)

    Hirsch认为,这说明幼儿学话时使用了各种能力(包括听、视、接触和运动),而且这些能力都输入到像布罗卡区那样的硬件线路里。当布罗卡区里的细胞调节到适合一种或两种语言后,便稳定下来。所以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这两种语言都交错地受制于同一区域。但到中学才开始学习另一种语言的青少年却必须在布罗卡区已经调节到适应母语的情况下去习得另一种语言的复杂的语音系统,所以就困难多了。但是管辖简单语义关系的韦尼克区却可以重叠。

    3.1 运动皮质
  • 覆盖在大脑表面的是一层灰质,它是以数以百万计的、可接受和传送电脉冲的神经细胞组成。在这些大脑皮质中,有的皮质是人生下来以后就专司某种功能的,像运动皮质。运动皮质通过肌肉控制人体各部分的运动。器官越大就意味着控制该器官的运动皮质的比例越大。

    3.2 大脑的结构:左半球
  • 动物的神经系统一般是两半相对称,但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其结构和功能)却出现两半不对称的现象。
  • 大脑的左半球后部的布罗卡区和邻近的45区通常被人称为言语中枢。(因为对于使用右手和大部分使用左手的人来说,左半球都是专司语言功能的)。
    传统看法:布罗卡失语症导致言语产生的缺陷,而韦尼克失语症导致言语理解的缺陷。

    3.3 大脑的结构:右半球
  • 大脑两半球是由一种叫做胼胝体的神经纤维束连结起来的。 
  • 正常情况下,人们在了解和产生语言时是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互相协调。虽然左半球专管语言,但右半球也不是全无作用,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3.4 两个半球间的功能定位


    3.5 语言习得的临界期
  • 根据Penfield和Milner等人的调查,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如果他们左半球言语中枢受到损害,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不过要从头再学话。(临界期)
  • 对临界期的假设提出异议:Dennis和Whitaker(1978)回顾1968年至1977年有关早期头颅损伤导致失语症的临床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左半球是专司语言功能的,失语症患者的年龄越大,恢复语言能力就越感困难,这确实是事实。但是这不足以证明青春期就是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或是有什么“转换机制”。(4.5岁的儿童,如果他们的左半球受到损害,也会出现语言障碍。)
  • Seliger提出一种所谓多种临界期的假说:各种语言能力各自有本身的临界期,它可以连接或重叠。

    关于大脑和语言的关系研究还在深入。用Slobin的话来归纳: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专门的神经基础;人类的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遗传的潜能;人类的语言能力是按照某种生物发展的时间表趋向成熟的。
4 语言和智力
  • 对待语言和智力的关系上,有几种相反观点:

    语言能力无非是智力的反映。智力的不断提高为语言发展铺平道路;

    人类智力是语言发展的结果。语言能力比近代人类的智力发展过程还要古老;

    以Lenneberg为代表的神经语言学家则提出另外观点:语言能力是相对独立于智力以外的一种生物发展。(理据:儿童习得语言时其智力尚不发达,而且习得语言的能力和智力商数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缺乏语言能力不一定意味着智力低下;身体和大脑的重量比率问题)
5 大脑和认知

          5.1 认知的发展
  • 人类                    符号性(不对称、新皮质)---- 个体发育

    新哺乳动物         代表性(新皮质)--------
    旧哺乳动物         表征性(边缘系统)------- 系统发育
    爬虫                     感觉-肌动(次皮质)------

    5.2 神经系统

    根据Sejnowski和Churchland(1989)的描述,从结构上看,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分子、突触、神经元、网络、层面、拓扑图、系统。

    5.3 信息的神经表征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提高别的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兴奋)或降低其激活水平(抑制)进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往可以同时进行,这种平行主义的概念导致了连接主义模型的诞生。

    5.4 连接主义模型

    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连接主义模型正是根据信息的神经表征特点而提出的。在分布式的连接主义模型里,基本处理单元和一个抽象的神经元相似。Rumelhart(1989)认为一个连接主义模型应包括7个部分:
  • 一套处理单元;
  • 激活状态;
    单元的输出;
  • 连接的形式;
  • 激活规则;
  • 把连接形式作为经验函数而修改;
  • 环境的表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